第163章 筑基-《反转修真时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【筑基大法】对于止念之法,有着专门的论述,“但于一念妄生之际,思平日不得静者,此为梗耳,急舍之,久久纯熟。夫妄念莫大于喜怒,怒里回思则不怒,喜里知抑则不喜,种种皆然,久而自静。”

    “心求静必先治眼,眼者神游之主也,神游于眼而役于心,故抑之于眼,而使之归于心。”

    意思是说内观返照,亦可止念。

    入静功夫,主要还在自己悟解。

    常乐开口,缓缓吐出体内浊气,再自鼻中吸入清炁,用意咽入下丹田,以补充呼出之气。

    呼必呼尽,吸必吸满,这是吐纳之要求。

    吸时小腹圆起,呼时小腹回收,叫做顺呼吸。

    常乐这样,口呼鼻吸三次之后,然后抿口合齿,舌顶上腭,收视返听,鼻吸鼻呼,一呼一吸,皆令出入于丹田。

    常乐以心领气,以气随心,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,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,这叫做心息相依。

    其实人本来的呼吸,并不能使吸入之气,直达至丹田。

    这是因为,在人之心脏处,原先有一个管道,上系于肺,下通丹田,乃是虚空一管,无中生有。

    其原来在胞胎时,是相通的,出生之后变为肺呼吸,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。

    “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,虚而不屈。”就是指的这根管。

    有人初入修真之门时,经常胸闷胸痛,就是由于行炁不当,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。

    行炁之时,不可强迫压炁,也不可强制憋炁。勿执着,勿勉强,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,发闷就往上一点,时间久了,便可慢慢冲开。

    这常乐慢慢修炼,却发现吐纳,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,吸长呼短。

    吸气进入丹田,略存一存,然后才能收腹呼气,作用在于吸入,空中太和之炁,注润丹田积蓄下来,使坤腹先天元炁,不得外流,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。

    人身如一小天地,心为天,肾为地,随着行炁,心性渐渐伏下,与肾炁交合。

    “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。”

    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,此津液乃炼炁所生,比起平日唾液,大有补益之效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