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8章 根由-《反转修真时代》
第(2/3)页
佛门强调舍利子和修行人的修行功德相关,同时依据佛教义理,也肯定了舍利子的“无常”物质性。
有认为舍利子的形成,是由于僧人长期素食,摄入了大量纤维素和矿物质,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,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、碳酸盐等,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。
而这种说法,其实也有反对的说法是,世界上有不计其数的素食者,但是这些人并无舍利子出现。
埋葬保留全身即为全身舍利,火葬即碎身舍利。
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,菩萨处胎经等也有所提及。
于火葬所得的碎身舍利,骨舍利为白色,发舍利为黑色,肉舍利为赤色,而佛舍利有五色并且不能被损坏。
佛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颂舍利两种,佛涅槃后,不仅色身遗骨留下舍利,还留下了佛法,并以佛经为载体流传世间,佛的遗教即为法身舍利。
法颂舍利即法身理体的表现,佛法犹如金刚石一般,坚固而不可摧毁,法身是金刚不坏且不生不灭的。
将佛法的金刚不坏引申到色身舍利,于是便认为佛的身骨舍利,也是椎打不碎的。
佛的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,常做同等的看待,佛的遗骨被视为佛身或者佛法的代表。如《大般涅槃经》说:“若见如来舍利,即是见佛”,又说:“供养舍利即是佛宝,见佛即见法身”。
佛门把火葬列为诸种葬法之首,一直延续至今,佛入灭前,嘱咐弟子收集舍利并且造立塔庙,使得后人在见到佛塔时能思慕如来的造化,佛入灭后,弟子们依照嘱托,架起香木焚化佛陀遗体。
据说在佛入灭后,当时的八国至佛陀的火葬地,拘尸那城争夺佛舍利。
起初,当地的末罗人不肯分给,八国派兵并且企图以武力抢夺。
后来徒卢那从中调解,建议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战争,此议被八国所接受。
各国分到舍利之后,都带回国修建宝塔安奉。徒卢那将原来装过舍利的空瓶也带了回去,也建了一座宝塔安置供奉,迟到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,只好将佛毗荼之后所遗留的灰炭带回建塔供养。
第(2/3)页